香港直笛發展歷程 – 王曦先生專訪

香港直笛發展歷程 – 王曦先生專訪

直笛雅樂傳歡樂

王曦先生看香港直笛發展歷程

王曦老師(加明叔叔),五十年代將直笛引入本港,是本港直笛界的宗師。早年帶領學校參與校際音樂比賽屢獲殊榮,亦曾在當年的教育司署(即現今的教育局)的邀請下,開班教導老師吹奏直笛,讓直笛走進校園。王老師認為直笛小巧、易學,而且音色優美,掌握好音準和技巧,就可奏出和諧悅耳的雅樂,將歡樂帶給大眾。

五十年代直笛音樂植根本港

五十年代初,王老師從廣州遷往本港定居,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:「我在學校訓練學生,組織了笛隊,參與校際音樂節,不過當時直笛仍未引入本港,我們吹奏的是竹笛(Bamboo Flute)。」王老師表示,竹笛是由梁德霊先生引入的(梁先生是國内提倡、研製及生產竹笛的第一人,也有不少竹笛教材的出版),竹笛只有六個孔,由於竹孔的大小不同,部分竹笛音準有所偏差:「當時我從廣州購入了一百支竹笛,要仔細聆聽每支的音準,最後才從中篩選出二十支音準正確的竹笛呢!」

後來英國生產了塑膠製成的直笛,直笛正式傳入本港:「直笛較竹笛音準可靠,而且音域更廣,又能吹奏出半音,後來更多地區如日本、韓國亦有出產直笛,產量及技術發展日趨進步,因此學校也採用直笛作為教學、比賽及演出的樂器。」

直笛音樂顯水準 教局贈笛予推廣

王老師帶領的笛隊,在校際音樂節屢獲殊榮,王老師表示:「最初我在金銀貿易場行員子弟學校任教,1952年我們參與校際音樂比賽,以九十三分,贏得冠軍!當時吹奏的歌曲是知名樂曲William Tell’s Overture,外國評判聽得津津有味,更在頒獎後喚在場記者先別作採訪,並邀請我們再次演奏,讓他再次欣賞。」後來王老師在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任教,學校贏取四連冠;在拔萃小學任教,學校奪得八連冠;在青年會中學任教,更獲十六連冠的殊榮。

直笛音樂為王老師及學校帶來獎項,更為本港帶來具水準的音樂演出,這不但令評判刮目相看,更讓直笛音樂在本港得以植根,王老師表示:「取得校際比賽三連冠後,大家聽到直笛具水準的演出,開始重視直笛音樂,當時的香港教育司署的音樂科視學官鄭蘊檀女士很欣賞直笛音樂,於是成立了「鄭蘊檀盃」,以鼓勵直笛音樂比賽中得獎的團隊。」

後來當時的教育司署,對於推廣直笛音樂,也不遺餘力,不但為全港每所官立學校送出四十支直笛,以推廣直笛音樂,更邀請王老師在師範學院開班教授在職老師吹奏直笛,王老師表示:「當時是教育司署學校音樂視學組組長的Mr. Donald Fraser,希望讓本港更多學生認識到直笛音樂,於是邀請我作導師,在葛量洪師範學院開設直笛的訓練班,教授在職教師吹奏直笛,當時參與的教師也為數不少呢!」

創意無限展多元 和諧歡樂傳大眾

王老師成就了直笛音樂在本港的發展,直笛音樂也為王老師帶來不少快樂時光,王老師分享,有一次樂曲有「rattle」(攪拌聲),當時他靈機一動,在直笛演奏過程中,讓參賽的學生手持玩具輕機槍,發出「咯咯」的聲響,讓樂曲效果更多元生動,當時連評判也忍俊不禁;又有一次,校際音樂節的比賽曲目,學生用上中音直笛(Treble Recorder)在音色會較優美,可是小朋友的手指不夠長使用中音直笛,於是王老師動創意,便在笛上加上按鍵,方便小朋友吹奏,事後評判也驚歎不已;王老師又分享:「在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教授下午班的學生直笛,學校位處石塘咀山道,上午班未放學,下午班的小朋友已自行在練習,笛聲響遍山道,好開心!」

王老師認為直笛的獨特之處,在於其小巧易攜,而且容易學習,簡簡單單就能為人帶來快樂:「早前我開班教導一班大學生義工吹奏直笛,服務廣東省河源山區兒童。當時為當地山區兒童送上直笛,小朋友吹奏起直笛,發出清脆的樂聲,已經樂透了!」

「然而,我們也絕不能輕看直笛,因為直笛音色優美,我們只要勤加苦練,掌握好音準和技巧,可奏出和諧悅耳,具水準的雅樂,直笛音樂是很高深的,例如台灣就有直笛演奏博士,並開設直笛演奏的碩士學位!能做到普及卻又高深,這正是直笛最珍貴之處。」

他期盼直笛音樂能一直承傳下去,不但得到雅士欣賞,更能流入廣大的民眾,因此近年王老師也在失明人士機構當義工,教授失明人士音樂。將歡樂帶給失明人士:「我希望社會老幼及各個階層,也能欣賞這種和諧悅耳的雅樂,希望音樂為大家帶來歡樂,直笛具大眾化的特質,正肩負這種使命。」

採訪、編輯:伍艷芬
採訪日期:23/2/2015

王曦老師